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臺灣史二
History of Taiwan(Ⅱ) 
開課學期
109-2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臺灣研究學程  
授課教師
呂紹理 
課號
Hist1016 
課程識別碼
103 1018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2 
備註
兼臺灣研究學程,臺灣歷史領域。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90人
外系人數限制:1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2Hist1016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是將1500至1950年間的臺灣史,歸納整理成18個左右的主題,依據大略的時間先後,分別於上、下學期講授。本課程基本上是由授課教師以演講方式進行,期間並適度配合學生報告、作業以及討論課程。 

課程目標
本學期教授範圍自清末迄一九六○年代的臺灣歷史,屬於入門性質的通論課程。109-2學期的授課範圍起自1874年牡丹社事件,止於一九六○年代。在這巨變百年間,臺灣既遭逢來自外部的多重刺激與撞擊,內部的社會經濟文化結構與自然環境也快速重組。要認識這內外相交的巨變,必須將臺灣放在全球快速變遷的脈絡下重新理解。在這個重置脈絡的過程中,如何理解帝國(清與日本帝國)/民族國家(日本、中華民國)/殖民地與在地社會這三組範疇之間錯縱複雜的互動關係,以及因著上述重層作用,反射在每個臺灣人身分與日常生活的改變,將是貫串本學期上課的核心主軸。 
課程要求
不論是否受到疫情影響而改變實體上課的形式,參與每一堂課,是最基本的要求。所謂參與,包括全勤參與實體或線上課程、閱讀各週指閱、撰寫各種摘要和心得,並參與各週TA帶領㿝討論課。所謂「積極參與」,除了完成前述基本要求外,能夠以有條理、有組織、有分析地陳述上述作業,並且積極在課堂及TA討論課中發言;以及在討論課中與同學合作互動,相互激盪、共同學習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四 10:00~12:00 備註: 老師與助教的聯絡方式: 呂紹理 sorellu@ntu.edu.tw 吳政龍 d04123007@ntu.edu.tw 徐祥弼 r08123006@ntu.edu.tw 林于煖 r06123003@ntu.edu.tw 林牧之 d03123008@ntu.edu.tw 
指定閱讀
翁佳音,《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》(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,1986年)。
吳密察,《臺灣近代史研究》,臺北:稻鄉出版社,1994。
小熊英二著,臺灣文化研究中心經典研讀會譯,《「日本人」的國境界──從沖繩、愛奴、臺灣、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到回歸運動》,嘉義: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編印,2011。
陳培豐,《同化的同床異夢: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、近代化與認同》,臺北:麥田,2006。
駒込武著,陳培豐、許佩賢譯,《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》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6。
駒込武著,蘇碩斌等譯,《臺灣人的學校之夢:從世界史的視角看日本的臺灣殖民統治》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9年)
近藤正己,《總力戰與臺灣:日本殖民地的崩潰》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4。
吳文星,《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》,台北:正中書局,1992年。 

周婉窈,《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》,台北: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,1989年。
周婉窈,《海行兮的年代: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》,臺北:允晨文化,2003

陳翠蓮,《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,1920﹣1950》(臺北:遠流出版社,2008年)
陳翠蓮,《重構二二八》(臺北:衛城出版社,2017年)
陳芳明,《謝雪紅評傳(全新增訂版)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9)
王泰升,《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99。
王泰升,《台灣人的國籍初體驗:日治台灣與中國跨界人的流動及其法律生活》,台北:五南圖書出版公司,2015年
涂照彥,《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》,台北:人間出版社,1992。 

柯志明,《米糖相剋: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》,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03。
呂紹理,《水螺響起: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》,臺北:遠流出版社,1998。
王振寰,《誰統治台灣?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》,臺北:巨流圖書公司,1996。
陳明通,《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,1995年。 

黃英哲,《「去日本化」、「再中國化」:戰後臺灣文化重建,1945﹣1947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7年)
松田康博著,黃偉修譯,《臺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》,臺北:政大出版社,2019年
張淑雅,《韓戰救臺灣?:解讀美國對臺政策》,臺北:衛城出版,2011。
蕭阿勤,《重構臺灣: 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2012。
劉進慶,《戰後臺灣經濟分析》,臺北:人間,2012。
宋怡明(Michael Szonyi)著、黃煜文等譯,《前線島嶼:冷戰下的金門 》(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6)
若林正丈,《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(全新增補版)》,臺北:大家出版社,2020年。
若林正丈,《戰後臺灣政治史: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》(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4年)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作業 
65% 
分為: 一、單元指閱書摘兩份(20%) 每位學生各自於學期三大主題中任選二主題中之指閱書寫摘要,共二份作業,每份10%,各週指閱摘要作業共20%。於該講開始當週之課前繳交指定閱讀文章的預習摘要與心得。(詳細內容由各組TA說明) 二、指定書目讀書報告(20%) 請從下列Part I- Part III書單中挑出一本書,撰寫3000字左右的讀書報告。所挑時段不要與單元指閱之時段重複。(書單及撰寫注意事項,參考附件) 三、史料分析(20%) 分析史料: 第一種: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,蔡伯壎譯註,《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上卷: 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》(臺南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,2008年)中譯本I,頁306-356;中譯本III,頁6-36、153-168、262-284。 第二種: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,王詩琅譯,《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中卷:臺灣社會運動史/文化運動》(臺北:稻鄉出版社,1988年),頁1-15、249-425。 請請從上述兩種史料中任擇一種史料,按下述綱要撰寫2000-3000字左右的史料作業: 1. 史料「作者」的基本介紹(何人、何單位,於何時,在何種管道下出版,後續翻譯、重印之過程) 2.史料的基本架構(即史料的組成、編排形式) 3.史料的核心議題:即根據所閱史料,指出該史料傳遞的核心事件(問題)為何?史料製作者對這些事件站在何種角度(立場)記述該事件?記述者對於整體事件最關心的面向為何?你覺得它忽略了什麼?你覺得它為什麼關心某些內容而忽略其他內容?以及你覺得值得提出之重點或特色或問題。 4.閱讀史料後的心得。 史料作業繳交期限:5月5日 四、參訪心得(5%) 本學期預定參觀本校博物館群,並於參訪後一週內將500-1000字參訪心得上傳至CEIBA作業區。參訪心得中應該包括參訪目的地(機構)的歷史、空間安排、展示及導覽內容,以及參訪後的看法。 
2. 
期中考 
10% 
將由上課內容、單元指定閱讀材料中取材,做為期中上課學習之盤整,以修正往後的學習方式 
3. 
平時成績 
25% 
1.上課出席(5%):(老師上課一學期不定期點3次名) 2.TA討論課(20%):討論課出席與參與討論狀況,由各TA負責統計出席情況與學生發言質、量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4  導論 
第2週
3/3  晚清的變局:開港與牡丹社事件 
第3週
3/10  晚清的變局:臺灣建省與社會經濟文化的變化 
第4週
3/17  割臺與武裝抗日 
第5週
3/24  殖民制度的建立 
第6週
3/31  殖民制度的建立(二) 
第7週
4/7  臺灣社會反殖民運動(一) 
第8週
4/14  臺灣社會的反殖民運動(二) 
第10週
4/28  參觀臺大博物館群(校史館、植標館、磯小屋) 
第11週
5/5  皇民化、戰爭動員下的臺灣 (一) 
第12週
5/12  皇民化、戰爭動員下的台灣 (二) 
第13週
5/19  日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 
第14週
5/26  戰後初期與二二八事件 
第15週
6/2  戰後臺灣的政治發展與經濟變遷(一) 
第16週
6/9  戰後臺灣的政治發展與經濟變遷 (二) 
第17週
6/16  戰後臺灣社會與文化